不管以哪种理论体系来划分,导向标识都是标识系统里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与用户传递方向信息的重要载体,导向标识系统可能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等元素,在多重元素组合呈现的实物标识牌中,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对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效果,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抽象层面的认知能力、国家、民族、学问背景等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生理的差异上,比如各种类别的残障人士,他们由于一些先天或者后天的生理缺陷导致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有了一些差异。导向标识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凸显人文关怀,从各个细节上下功夫,照顾到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
在导向标识系统的实际工程项目中,人性化色彩比较浓厚的场景往往会关注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并体现在具体的导向标识牌上,那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怎么去体现这种人性化的理念呢?以柯赛的项目经验来说,大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针对视觉障碍类型的人群,大多数人应该首先想到是盲文,对,盲文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比天书还难,但是对有视觉障碍的群体来说,导向标识要发挥有效的作用,就得通过盲文来解决问题,标识设计师不认识不要紧,找素材总会吧,素材怎么去表达就要靠设计师去落实了,目标很明确,要让盲人也能独自读懂导向标识要传递的信息;
2,针对聋哑人群,相对视觉障碍来说,聋哑群体对导向标识的识别能力就高出了不少,但是也有一些导向标识包含了听觉和语言交互的功能,比如近几年兴起的智能标识,人机交互已经触手可及,最简单的一个动作可能是唤醒设备,但是这个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对聋哑人士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传统的导向标识可能对特定的聋哑人群并不会有什么实际的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给用户多个选择的机会,除了语音还可以增加触屏或者按键等等功能,办法总是有的;
3,针对肢体障碍人群,比较好理解的一个群体就是腿脚不便的人群,有的可能需要坐轮椅,那么这种情况下人眼的高度一般会下降不少,可能接近一名儿童的正常视觉高度,远远低于成年人的平视高度,所以导向标识在为这类人群提供服务的时候就需要把有效视觉范围研究清楚,当然前提还是没有其他问题的干扰,仅仅是高度的下降,在标识设计领域,通常以人眼视觉平视角度为基准,上下30度偏移的区间为最佳视觉范围,再把导向标识牌设置位置和距离因素叠加上去,基本上就可以定稿了;
上面大家从3个不同类别的残障人群出发,对导向标识系统应该怎么去照顾残障人士的需求做了笼统的先容,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标识设计师还需要对具体的元素进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比如在字体的大小、色彩、间距等等细节上,都需要照顾到残障人士的一些特殊需求,其实这些理念在常规的标识系统设计过程中也有一些实践,比如针对中老年人的场所,通常字体会比较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性化特征,在针对残障人士的导向标识系统设计过程中,或许也可以借鉴一些思路。
本文由柯赛标识原创,首发柯赛官网,转载请保留版权,违者必究。
2019-11-13
2019-11-12
2019-11-11
2019-11-08
2019-11-07
2019-11-07
2019-11-06
2019-11-05
2019-11-04
2019-11-02